《吉姆》赏析_约瑟夫·路德雅德·吉卜林

【时间】:1901

约瑟夫·路德雅德·吉卜林的长篇小说,也是他的代表作。小说描写了孤儿吉姆的冒险经历。小主人公原名凯姆巴·奥哈拉,绰号吉姆,他皮肤黝黑,但他是个英国人,父亲是驻扎在印度的尔兰士兵。三岁那年,父亲临终前交给小吉姆三份文件:退伍证书、济会会员证和小吉姆的出生证。失去父母的小吉姆在印度街头流,与野孩子和平处,被称为“世界之友”。一天,他在当地人称为“妙屋”的博物馆门前遇到了一位来自西藏的喇嘛太虚,喇嘛要寻找一条能够涤清罪孽的圣河。喇嘛奇特的装扮和玄妙的言词深深吸引了吉姆。于是他当了喇嘛的弟子,两人结伴而行。由于缺乏路费,吉姆向朋友马赫伯借钱。但为英国特务机关工作的马赫伯却要他传递一份情报。由于长期在印度流,吉姆对印度的语言、风俗惯和地理环境都十分熟悉,格中也融入了西方人和东方人的特征。他机灵又刚毅,一方面对“上师”(喇嘛)非常顺从,一方面顺利地完成了送情报的任务。他和喇嘛四处云游,对每一条小溪都进行了仔细的考察。吉姆凭着他的机灵为师徒求得不少布施,总有好饭好菜招待。但不久他那装有三个文件的护身符囊被一个神父发现,而这个神父恰好是当年为吉姆的父母主持婚礼的人。身份暴露后,他被神父送去上学,接受白人孩子应受的教育。期间,喇嘛继续他的朝圣,同时给吉姆寄来学费,要他接受最好的教育。毕业后,吉姆在英国特务机关从事谍报工作,为驻扎在当地的英国军队效力。一次,他奉命打着与喇嘛进山的幌子去传递情报,但在肉体和神上都受到了严重创伤。在喇嘛的心照料下,他身体得到了康复,并回到了喇嘛身边。吉卜林通过吉姆成功塑造了为大英帝国效劳的人物形象,颂扬了帝国主义的冒险神。作者试图表达自己对东方人的理想:既保留了古老东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惯,又能顺从西方人的意志。实际上作者想调和民族矛盾,流露出他浓厚的殖民主义思想意识。同时这部作品以真而神秘的印度风土人情吸引了大批英国读者,成为当时的畅销书。